您的位置:数据>正文

子路死前向对手提一个奇怪要求,被耻笑千年,其实是我们错怪他了

时间:2023-07-07 12:52:54 来源:顶端新闻

公元前499年,五十三岁的孔子在鲁国升任大司寇。

看似风光无限的背后,却充斥着各种无奈,对于孔子而言,他虽然名义上摄相事,实际上根本没有多大的实权,备受官场排挤的他,尝尽了人间冷暖。

更让他无奈的是,在鲁国国君的眼中,他只是一枚棋子,以至于每次鲁国国君想做一些得罪官员或者大臣的事,都会将孔子推出来。


【资料图】

这样的结果是孔子几乎将鲁国整个朝堂给得罪了,为官之道,并不全在于能力多强,还得会处理关系,很显然,孔子并不擅长此事。

两年之后,在鲁国混不下去的孔子,踏上了周游列国的旅程。

这一年孔子55岁,还别说,在如此年纪本该颐养天年,可孔子不认命,而且这一去就是十余年,期间还差点丢了小命。

孔子一直在宣扬自己的学说,他梦想着有一天会真正有人欣赏他,用他的“礼”来治理国家,只是他的梦想一直都没有能实现。

孔子始终没有停下他前进的脚步,政治上实现不了抱负,他又致力于文化教育,在弟子们的帮助下,修订了《诗》、《书》、《礼》、《乐》,又序《周易》、撰《春秋》。

公元前479年,孔子病重不治,临死前,他还没有忘记自己的伟大理想:

如果有一位明君,未来能够真正的懂我,能够让社会平安和谐,我就满足了。

孔子走了,但他的光辉却依然不减分毫,尤其是在未来,他门下的弟子将他的学说发扬光大,扬名海内外。

万世师表的孔子,门下弟子三千,贤人七十二,但其中最勇猛的当属子路,他在临死前向对手提了一个很奇怪的要求,以至于被后世耻笑千年。

但当我们真的读懂了子路,就会知道其实是我们错怪他了。

凌辱孔子

仲由,字子路,又名季路,鲁国人,在孔子门下的众多弟子中,子路又是个性最为突出的一位,他性情刚直,好勇尚武,是个典型的莽汉形象,可他又不是一般的莽汉。

孔门十哲,孔门二十四孝,孔门七十二贤……

这些能令孔子弟子挤破头来争取的光环,子路全部拿到了手,更难得可贵的是,在孔子周游列国的旅途中,子路一直充当着忠实的侍卫,如果不是子路,孔子能不能安全回到鲁国都成问题。

毕竟在战乱的年代里,杀人越货,可不单单是嘴上说说。

在我们印象中,孔子是个文化人,那么为何子路心甘情愿跟随孔子?

这是因为孔子的人格魅力在底层社会相当爆棚,有些人一经被认可,那就是一辈子的事,而子路对孔子就是如此。

子路出身卑微,在少年时便从事各种劳作来维持家庭生活,有时候吃不起饭的时候,经常会去山里挖些野菜充饥。

或许是由于不挑食,也或许是基因好,子路长大后十分威猛,而且习得一身武艺,为了显示无敌,子路经常头戴雄鸡式的帽子和佩戴公猪装饰的宝剑。

在他的信念里,手中的宝剑就是硬道理,能不能说服自己,那得先问他手里的剑。

一开始,子路对孔子的学说并不感兴趣,甚至还屡次冒犯凌辱孔子,孔子是怎样收服子路的,这件事史书上有很多种说法,不过一般人都认为是孔子动之以理,晓之以情,让子路见识到礼的重要。

其实这种说法并不见得是事实,如果要收服一个人,必须先摧毁他最引以为傲的东西,如果要收服子路,必须得堂堂正正在比武中打败他。

难道孔子会武功不成?

确实如此,复旦大学历史学教授顾晓鸣给了我们答案,他说孔子不仅会武功,而且武功还很高,也正是如此,子路才能心甘情愿追随孔子。

奇怪要求

对于孔子来说,子路确实是一位难得的好学生,他认定了孔子之后,便在身旁尽心侍奉孔子,以至于成为了孔子身边侍奉最久的弟子。

子路对孔子十分推崇,但如果孔子有事情做不太合理,他还敢向孔子提出批评,有那么一次,孔子去见了“美而好淫”的南子(卫灵公的夫人),就惹得子路很不高兴,他便直接指责孔子迂阔。

公元前480年,此时子路已经完成了护送孔子周游列国的使命,好巧不巧,偏偏这时候,子路原先效忠的孔悝遇到了棘手问题。

在孔子升任鲁国司寇的时候,子路曾任季孙氏的宰相,后来又成为了大夫孔悝的宰相,所以就这种关系而言,子路自然要对孔悝负责。

孔悝的母亲伯姬是个很有政治手腕的女子,她意图撇开卫出公,谋立自己的弟弟蒯聩为君,于是便胁迫孔悝去杀了卫出公。

对于这事,孔悝是不愿意做的,毕竟弑君这事太大,可卫出公倒也没有给孔悝机会,直接逃到了齐国。

只是子路听说孔悝被胁迫之后,立即要冲进卫国都城救主,结果路上遇到了蒯聩手下石乞等人的截杀。

混战中,子路的冠缨(帽子上的带子)被石乞砍断,这时候,子路没有想着奋起反抗,反而向石乞等人提了一个奇怪的要求:

等我先把冠缨给系好再继续决斗。

子路之死

子路说完这一要求之后,并没有观察对手给不给他机会,直接丢了兵器去系冠缨去了,可石乞等人却趁机一拥而上,将子路砍成了肉泥。

这一消息传到孔子的耳朵里,孔子悲愤不已,为此,他表示从今以后再也不吃肉酱。

或许很多人会说,孔子不吃肉酱这算怎么回事,这也能看作是他对子路的悼念?

还真是,因为孔子对吃非常讲究,曾有非常著名的“八不食”,“不得其酱,不食”便是其中之一,孔子好这口,但他却拒绝再吃肉酱,这自然是一种缅怀。

我们再继续说子路正冠缨这事,子路临死前曾说过这么一句话:

君子死,冠不免。

这句话的意思是说,君子即便是死,那也要衣冠整齐。

所以在面临生命之危的时候,他并没有抛弃自己的信仰,宁愿失去生命,也不能失了所坚守的“礼”。

在我们看来,子路确实够傻,都这时候,还在考虑衣服整不整齐,因为每当提到子路之死,很多人都会耻笑他,以至于时过千年,他依然还是笑柄。

其实,当我们认真审视子路时,我们便能发现,子路之所以如此,是因为在骨子里他一直都是“贵族”。

春秋之时,礼还未全崩乐还未全坏,但有那么一些人,他们一直坚守着贵族精神,他们的行为准则也是以此为最高奥义,即便是赔上性命,身为贵族高傲的头颅任何时候不能低下。

子路的行为就与那个被后人耻笑的宋襄公一样,他宁愿吃败仗,也不会趁人之危。

那么,我们真的能耻笑他们吗?

至少我认为,心存信念的人,不该被嘲笑,贵族之精神,或许已经被时代逐渐摒弃,但有时候,信念却重于生命。

如果所有的人都为了活下去而抛弃心中的信仰,那么这个社会又会怎么样?

我不敢想,至少我知道在新中国成立之前,有那么一群人,为了心中的信念,无所畏惧地浴血奋战而付出了自己的生命……

#为河南发声##顶端造星什划#

参考文献:《左传》、《史记》等。

(图网,侵删)

热文推荐